关注李可染2:初成期画风
一、李可染绘画分期——
关于李可染的绘画历程,已有学者、专家进行了分期。在这里,结合李可染画风实际,以及本人的认识,把李可染绘画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——
①初成期(1942-1949)
李可染先是居住重庆金刚坡,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,担任中国画讲师;1646年后居住北平,应徐悲鸿邀请任北平国立艺专副教授,并拜齐白石为师。
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承传传统、提出“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,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”。其画风表现为简约疏朗。
②转型期(1950-1965)
受时代大背景影响,李可染开始思考中国画的改造问题,先后考察了大同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、西安碑林等地汉代艺术;并先后于1954(江南)、1956(巴蜀)、1957(德国)、1959年(桂林)四次进行长时间写生。这使他的画风逐渐转为“满”、“密”,同时注重色彩的使用。在题材上,人物画减少,山水画逐渐成为李可染的主要画种。
③沉迷期(1966-1976)
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,李可染绘画活动受到抑制,前一时段(1970年前)绘画较少,但书法练习没有中断,并最终形成“酱当体”书法。后一阶段绘画作品渐多,其对色彩的追求已不同于前一时期,画风在“满”、“密”的基础上向“黑”、“厚”、“崛”、“涩”发展。
④巅峰期(1977-1989)
“满”、“密”、“黑”、“厚”、“崛”、“涩”的绘画作品大量出现,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,尤其是悲沉的黑色基调,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。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,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,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。
这一时期,李可染的成就获得充分肯定: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,并从1978年连续当选为第五、六、七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二、李可染初成期简历——
1938年——赴武汉,先后在周恩来、郭沫若领导下政治部三厅进行爱国宣传活动。
1940年——住金刚坡下的赖家桥,与理论家蔡仪同室,由抗战宣传活动转回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。
1942年——开始水墨写生,作牛图;同时,古典写意人物《屈原》、《王羲之》、《杜甫》以及山水画《风雨归牧》等作品问世,获好评。
1943年——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,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。在此期间,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,主攻山水、古典人物、牧牛图。对民族传统,提出“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,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”。迁居国立艺专宿舍,自命画室为“有君堂”。
1944年——在重庆举办《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》,徐悲鸿作序,老舍撰写《看画》一文,品述推崇。
1945年——与林风眠、丁衍庸、倪贻德、赵无极等举办《现代绘画联展》。在昆明举办《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》。
1946年——应徐悲鸿之邀,赴北平任北平国立艺专中国画副教授。
1947年——拜齐白石为师,执弟子礼长达十年。
1948年——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。徐悲鸿收藏其《拨阮图》、《怀素书蕉》等写意人物画近10幅,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。
1949年——当选为第一届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。
三、李可染初成期(1942-1949)作品——
1,山水画
2,人物画
1943-虎溪三笑
1943-三酸图-68×68cm
1943-松林清话
1943-执扇仕女-52×30cm
1946-浔阳琵琶-68×46cm
1947-搔背图-79.5×38cm
1947-温柔乡里不惊寒-68×28cm
1948 -渔夫图-70×35cm
1948-午闲图
3,牧牛图
评论